地矿文化 首页 >文化建设>地矿文化
往事已成追忆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时间的车轮永不停歇,转眼间祖国已成立70周年,70年在中国历史上只是沧海一粟,在这沧海一粟中,中国人民的生活千回百转,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智能手机的崛起
最近看的一部电视剧——《山月不知心底事》,上面的人物都拿着翻盖手机,总感觉很别扭,又小又土,只能接打电话,不能上网。仔细想想这只不过是几年前的事而已,短短几年间,智能手机覆盖了全国的大街小巷。前几天在抖音上看到一位台湾的女士讲来大陆的见闻,她说让她最吃惊的是大陆的人都不用有线电话了,即便是到一个很偏远的只有两三户人家的小村庄也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这让她觉得不可思议。我突然发现家里的座机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拆除了。是啊,近几年国家大力投资搭建信号基站,发射通信卫星,尤其是我国即将建成的“鸿雁卫星通信系统”,可实现网络全覆盖,无论偏远山林、荒漠、海上甚至是空中,手机都会有信号,“您所拨打的电话不在服务区”这句话将彻底成为历史。
“面目全非”的学校
去年休假途经曾经就读的学校,刚好堂姐在里面教书,就进去看看。一进校门发现记忆中的学校已经“面目全非”了。一排排砖瓦房教室消失的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教学楼,校园的路面全部硬化成了水泥路,新修了宽阔平坦的塑胶操场,原来上劳动课的农场变成了一排排独门独院的老师家属院。我和堂姐在校园里一圈一圈的转了好久。
傍晚,暮色渐重,我起身回家,堂姐送我,校园里的路灯已经亮了起来,教学楼里灯火通明,忽然间,我又想再看看这所曾经朝夕共处了九年的学校。堂姐说既然这么多年没有回来了,要不我带你去教学楼里转转吧。于是在堂姐的陪同下,我们进了教学楼。楼道宽敞、明亮、整洁,教室里供着暖气,暖融融的,白炽灯把整个教室照的白亮,学生们头埋在书本里学习。这不禁让我想起十几年前我上学时的情景。
那时候教室里没有电,上晚自习时点着蜡烛,没钱买蜡烛的同学低头呆坐在座位上,每当老师进来查晚自习时,他们就将头埋得更低。冬天,两个人一小组生炉子,柴得从自己家带。一二年级的孩子不会生炉子,有时候,早自习上完了,炉子还没有生着,一教室的孩子被烟熏的泪流满面,呛的气都喘不上来。教室里冷的跟个冰窟窿似的,学生们的手被冻僵了,好多学生的手生了冻疮,颤抖的字都写不出来。下课后大家都跑到教室后面,几十个学生挤在一起,互相挤来挤去的“挤暖暖”。
春天,飞沙走石,吹的我们眼睛都睁不开,沙子打在脸上生疼。冬天,大雪飞扬,一二年级的小孩子常被冻的哇哇大哭。夏天适逢大雨,我们个个被淋成落汤鸡。现在的孩子,每天有专车接送,早上发放面包牛奶,家稍远的就住校,学校开有食堂。
回来时,一路上都在感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变化真大啊﹗我还一直活在记忆里,没成想母校早已脱胎换骨,甚至连一点痕迹都没了。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但更多的是为现在学生的幸福生活感到欣慰。他们再也不用像我们那时风里来雨里去,每天走三四公里的路去上学;再也不会坐在冰窖一样的教室里,手脚生满了冻疮,在教室后面挤来挤去的“挤暖暖”;再也不会因为晚自习没有蜡烛而自卑地把头埋的更低;再也不会因为下雨没有伞而被淋成落汤鸡。祖国越来越富强,他们生活在祖国的春风里、阳光下,幸福地像花儿一样。
奔向小康的村民
村子门前的路变成了柏油马路,村子的主干道也硬化成水泥路,村里家家户户盖起了红砖红瓦房,有几户盖起了别墅。
我家前排邻居的孩子是我儿时的玩伴,小时候经常去她家玩。她家那时是全村最贫穷的,只有两间低矮的土平房,全家5口人挤在里面。冬天没钱买炉子,她爸爸就用一个破柴油桶做了一个炉子,可能是技术不过关,要么生不着,要么生着了也半死不活的,冬天饭都做不熟,邻居们都笑她家是冷水锅里下米,开水锅里吃饭。
家里冷的像冰窖一样,记忆中她妈妈经常坐在炕上盖着被子纳鞋底。我们小孩子一般都在院子里玩,因为她家屋子太冷。她们姐弟三个上学前,无论春夏秋冬从不穿鞋,光着脚到处跑。冬天手脚肿的像馒头一样,她妈妈就将雪放在他们手脚被冻肿的地方,说是可以消肿,有时冻肿的地方裂开,往出流黄水,天气暖和消肿时,又痒的难耐。
这次回家去串门,她家早已盖起了高大的砖瓦房,大门也盖了起来,房顶的琉璃瓦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她哥哥的两个孩子已经六七岁了,穿戴干净整齐,喝着娃哈哈。邻居春风满面、一脸喜气地说:“自来水安到了灶头旁,一拧就哗哗地流,再也不用挑水了,做饭也不用烧柴了”我一看,电磁炉、电饭锅、豆浆机、太阳能热水器应有尽有。是啊,这二十几年变化确实挺大的,就连村里曾经最穷的人都过上了小康生活。
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日新月异,现如今的农村商铺林立,别墅成群,大街小巷车水马龙,广场舞三五成群的跳了起来,到处洋溢着和谐和美之气,幸福之花开满了祖国大地。